2023.09.08 蔺志军 史册 刘珊珊 唐灵潇 裘羽霞
(本“创业企业合规体系建设”专题的目标读者群体主要是创业企业的创始人。本文为该专题之导读篇,后续我们会围绕该专题以系列专题文章形式进行细化分享。)
本文中我们所谈及的合规体系针对的是发展相对成熟的创业企业,或者已经进入IPO预备阶段的创业企业。在发展业态上,这类创业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已经相对较低,业务模式基本成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也找到了符合自身特质的发展路径。
这类创业企业大部分已有专业投资机构的投资,投资机构基本都对公司上市有明确时限要求,尽快完成上市通常是企业的头等大事。但上市的财务门槛以及合规门槛都非常高,因此其既需要加强业务发展以满足财务门槛,又需要规范财务和法务等方面以满足合规门槛。
一、创业企业面临的“新形势”
但目前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创业企业需要面对的与法律相关的新形势包括:
监管机构对企业的合规要求趋严、趋高。从反腐败反商业贿赂监管到税务执法和稽查,到个人信息数据保护的合规监管,再到违规广告的市场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合规监管在实践中愈发成为创业企业可能不小心触碰的红线,监管规则的复杂性也超出了创业企业自己所能把控风险的程度。
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法律问题更加突出。在越来越“卷”的竞争环境下,创业企业面临着来自于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突袭”,如投标环节的举报、反不正当竞争或侵犯商业秘密的诉讼、知识产权的诉讼突袭(特别是在上市阶段)等,因此创业企业在业务经营中需要不断提高合规水平来保护自己。此外,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创始人需要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但员工也面临着更大的焦虑和压力,创始人如何用好股权激励的法律工具,如何做好员工管理,如何激发员工动力的同时防范雇佣风险,是创始人对内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外部融资难度加大、融资节奏变缓。一方面部分行业中过往支撑估值上涨逻辑的泡沫破裂,投资人对被投项目的风险把控更加敏感,另一方面创业企业面临着更高提升企业自身造血能力和经营业绩的要求。同时,融资节奏变慢也要求创业企业调整经营策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更好地进行现金流管理、提高人效,这比过往依靠资本扩张的经营方式的要求更加精细化。
上市成功的不确定性更高。境内外资本市场的变化导致上市的不确定性增加,这种上市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向一级市场传导,导致创业企业融资更难;另一方面创始人面临着更多的来自于投资人股东的压力,特别是创始人通常对上市不成功的后果承担了回购责任,如何同时管理好创始人的个人责任风险和股东的退出诉求,这也是创始人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二、务虚层面:什么是适合创业企业的业务驱动型合规体系
“新形势”下,如果创业企业还用过去那张旧地图(过去的做事方式),是很难找到目的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这时创业企业要做的就是根据变化的外部环境,不断更新(而不是重新绘制,背后原因我们会在后文展开说明)能够到达目的地的地图。这张更新的新地图就是本文所谈的创业企业的合规体系。
谈及合规体系,作为创业企业的创始人,通常希望直接看到简单明确的干货内容。但因创业企业合规体系本身涵盖了多层次、各领域的复杂事项,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其内容本身就不会是简单的。
在进入具体的法律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适合于创业企业合规体系的底层逻辑进行梳理。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下,每个企业要面对的具体问题是不同的,即使问题相同,解决方法也可能不同。所以创业企业合规体系建设没有固定模板,只有梳理清楚创业企业合规体系内在的底层逻辑,才能够梳理出适合于创业企业的合规体系框架和规则,才能够让规则在创业企业中的落地执行不影响企业本身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外在的规则背后其实是创业企业有血有肉的灵魂,是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和由此构建的企业文化,是满足人不同层面需求的一个有机组织体,是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来不断创新和在属于自己的市场上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奋斗和探索过程。这些无形的东西是创业企业内在的精气神,如果我们深入其中,就会理解这些看不见的务虚部分其实才是创业企业最真实的部分,是一批有不同需求和认知的个体在一个共同的愿景或目标感召下互动形成的一个能量场。合规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以服务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员工的需求可以参考我们在《创业企业股权激励:创始人如何做到激励人心》一文中有关“创业企业员工需求画像”部分的说明)为落脚点,只有明确创业企业合规体系背后的务虚的原则,梳理清楚创业企业合规体系建设务虚原则背后的内在逻辑,才能够让这套合规体系真正实现业务驱动的目的。
基于此,我们需要先探讨“什么是适合创业企业的业务驱动型合规体系”这一务虚层面的问题,并在这部分将创业企业合规体系的边界梳理清楚。
1.创业企业合规体系的特性
什么是适合创业企业的合规体系?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厘清“创业企业”这个基本概念,不同风格的创始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可能并不相同。
仅为阐释本文主题之目的,我们对创业企业的定义是:创始人在企业使命和愿景的感召下,带领着一批愿意跟随自己、为了企业发展目标和个人需求的实现不断努力的员工,按照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去构建各种外部和内部关系,而形成的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组织体。
以上对“创业企业”的定义仅是一家之言,本文仅希望借由这个定义总结出我们所理解的适合创业企业的合规体系的特性:
创始人决定着创业企业的使命和愿景,企业使命和愿景会在创业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影响创始人的决策。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创业企业利益分配中(如工资绩效、员工股权激励分配的原则、晋升原则等)。文化是创业企业中员工感受到的人与人之间(包括员工之间、员工和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等)的真实关系。因此,合规体系建设要符合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合规体系建设也不能弱化企业的文化。
创业企业中“人”是关键,特别是员工本身具有的主人翁意识(ownership)是创业精神最宝贵的地方,创业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帮助员工从打工者向所有者转变,这不是仅靠股权激励就能实现的事,更是一整套内部和外部关系长期综合运作的系统性工程。而要实现员工的这种转变,核心是要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多层次需求,所以创始人需要在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尽量匹配员工的合理需求。
一套合规体系要对创业企业真正起到作用,如何获得员工内心的认可是关键。创业企业建立合规体系,规则制定只是第一步,规则如何获得员工的认可是比规则制定更重要的事情,所以合规体系在制定过程中倾听员工反馈,制定出来后及时向员工宣讲并沟通也是合规体系建设的一部分。
创业企业经营的过程伴随着创始人和员工一起构建和维护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关系。这些关系包括:在获取业务过程中与客户建立的关系,在接受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与供应商建立的关系,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与其他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建立的关系,企业经营中与监管机构在互动过程中建立的监管与被监管关系,在股权分配和外部融资过程中与股东建立的关系,在实现经营目标(包括研发目标、业绩目标或其他发展目标)过程中员工内部进行协同或调动资源时建立的内部协同和互动关系等。无论是否有合规体系建设,这些关系都存在。合规体系建设不是要去构建一个新的关系,而是根据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辅助创业企业升级原有关系中的法律要素,或者填补原有关系中的法律漏洞,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经营中在各个关系层面的风险。
创业企业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组织体,这种生命力能够通过企业文化展现出来,而文化也串联着企业构建的各种内外部关系,这些关系都是相互关联的。举例而言,企业文化的影响路径可以是:企业文化→员工在企业的成长情况→员工的综合能力→员工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企业业绩和业务机会→员工在企业的成长→企业文化的提升,这是一个互相关联且层层传导的循环路径。同样,企业发展情况影响投资人的投资结果,投资使企业上市目标更受重视,而企业上市目标要求企业提升应对合规监管的水平,当企业更加重视合规又为其长期良性发展打下好的基础,这也是一个循环。所以,创业企业的各方面关系建设其实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合规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一个点上的调整,需要从企业相互关联的整个面上去思考,合规体系建设本身就是在一个有机联系的立体关系中去升级企业原有的关系,这个过程中系统性思维非常重要。
2.创业企业合规体系关系图
合规体系本质是在升级或填补创业企业内外部关系中的法律要素,因此我们在探讨适合创业企业的合规体系时,不能仅限定在“符合法规要求”的范围内,“符合法规要求”只是创业企业应对外部政府监管时应把握的经营边界,创业企业需要的合规体系应该是能应用于企业经营各方面关系的“符合规范”的体系,是创业企业通过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在“新形势”下升级内外部法律关系的一个规范体系。下图简要列示了创业企业合规体系中的各种关系:
在创业企业合规体系关系里:
创始人是整个事业的起点,创始人怀揣着创业的初心(企业使命)设立了企业,并根据自己相信的企业的未来(企业愿景)招聘和吸引适合企业的员工一起参与这份事业。员工怀着各种不同的需求来到创业企业,一起投入创始人所主导的创业中。创业企业在经营和利益分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创始人是整个合规体系建设的核心,合规体系也是围绕着创业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和文化等构建相应法律关系的。
创始人要把各不相同的员工凝聚在这份事业上,需要对员工进行激励,也需要对员工进行管理,这个过程中也会逐步甄选出适合这个创业企业的人。这里与法律有关的股权激励就是合规体系的一部分,员工管理涉及制度、招聘、解聘等环节的法律事项也是合规体系的一部分。
投资人基于对创始人和团队的认可,基于对创业团队这份事业的看好,以真金白银投入创业企业,也成为创业企业的一部分。但风险投资的属性决定了其投资要有风险防范措施,要有保护自己作为被动股东的权利,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创始人、创业企业和投资人之间的融资条款机制关系。
创始人引入了其他创业合伙人,接受了外部投资人,就需要接受让渡自己一部分控制权的安排。控制权的让渡本身对于企业健康发展来说也未必是坏事,关键是需要有机制合理安排控制权。
业务发展是创业企业的基础,为客户创造价值是业务良性发展的根本。当创业企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员工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要让不同的人按照同样的标准服务客户,就需要有内部制度。制度本质是聚集不同人员的经验、统一做事标准、横向提升员工能力的一种内部协同机制。其中创业企业和客户构建法律关系的基础是合同,如何让合同在构建客户法律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合同与客户构建一种良性的互惠关系,是合同管理中需要考虑的事项。
政府的合规监管本质是为所有选手建立公平的游戏规则,但现实情况要复杂很多,监管规则的复杂性和实际执行情况也超出企业自身能够掌握的范畴,如何根据合规监管的外部环境建立适合自己的合规体系,是创业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在充满竞争的商业环境中,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竞争建立壁垒,是创业企业需要通过知识产权布局去实现的;如何防范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手段,也是创业企业需要提前安排筹划的。这些都属于合规体系的一部分。
3.合规体系如何驱动业务发展
合规体系建设本身就是创业企业根据“新形势”的变化,适应“新形势”进行调整的过程,是创业企业不断提升自身内功的一个过程。而这一内功建设若要真正实现业务驱动,这套合规体系需要:
与创业企业当下业务发展需求相匹配。首先,企业的业务类型不同,合规体系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不同,比如医药企业的反商业贿赂合规是合规体系中的重点问题,硬科技企业的技术保护则是其重点问题。其次,企业的业务模式或业务关系不同,在合规体系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也不同,比如对于供应链属于重要业务环节的企业而言,如何管理供应商或如何设置与独家供应商的合同条款就是重要问题;技术服务类to B企业,其为客户服务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归属约定就是重要问题。再次,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其合规体系中的侧重点也不同,业务还在发展期的企业,客户合同合作框架安排及业务人员如何和客户沟通对接就是合规体系建设中的侧重点;已经进入IPO阶段的企业,客户合同条款完善性和管理规范性就是重点问题。当然,在现实的业务场景中,问题是复杂的,创业企业在面对不同的客户时侧重的问题也可能不同,重要的是合规体系建设要在建立规范和促进企业发展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核心落脚点就是合规体系建设要从企业当下实际需求出发,考虑企业具体业务场景的特殊性和企业当前的业务经营目标。
能够被员工认可和执行。创业企业最重要的是“人”,员工内心对合规体系的认可是合规体系能够落地且发挥业务驱动作用的前提。合规体系很多环节的实施有赖于员工的执行,比如反商业贿赂政策的落地,这些环节中涉及的规则必须得到员工内心的认可才能在执行过程中减少员工内耗,从而真正落地实施。就此而言,创始人需要注意:
a)合规体系在制定、落地执行过程中要从解决业务实际问题出发。在微观层面,创业企业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企业面临的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企业的管理都是为发展服务的,合规体系建设本质上也是企业落实管理要求的一部分,也必须要服务于解决企业业务的具体问题。所以合规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精准把脉企业的问题,从问题出发,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和内外部环境,为企业制定贴合业务实际的规则体系。创业在不同的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合规体系建设要立足于为解决企业当下问题服务。以医药企业为例,在规范营销体系方面刚刚起步的医药企业,如果是参考跨国公司或百强药企的营销体系,那肯定是不适当的。
b)合规体系中的机制设定要与员工考核的指标匹配,让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个人考核指标保持一致。考核指标是员工行为的指挥棒。合规体系规则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企业当下的员工考核指标是否与合规体系建设的要求匹配,或者哪些考核指标是需要细化的。如果企业的经营追求稳健,企业对业务人员的考核就不能侧重于获取订单,而应该侧重于回款,那么合规体系建设的重点就要为员工的回款考核指标服务,比如与客户合同中的条款应更多考虑实现回款的机制安排。这样,员工才能理解合规体系的机制其实是为实现他们的考核指标服务的,也才能更加认同这样的机制安排。
c)合规体系落地过程中要实现拉平员工认知的效果。创始人的认知水平和员工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创始人在实施合规体系时,是综合考虑多个维度因素后的决定,但员工受限于自己的角色,通常是从其个人立场来理解需要执行的合规体系的,不同人因立场和角色不同,对于同一个事情的理解也会不同。如果一个人内心不认可或不理解这个制度,执行中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这种情况下,合规体系也很难起到业务驱动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内耗。所以合规体系在实施落地之前,通过面向员工的宣讲和员工充分的沟通就规则建立共识,是确保这个制度能够被员工认可、实现业务驱动的前提。
d)合规体系在制定、落地执行过程中,要增加员工的参与感。员工的深入参与不仅是让合规体系更贴合业务实际的必要步骤,也是提升员工主人翁意识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在合规体系具体规则的制定过程中要听取员工的意见。员工在业务第一线,他们是能听得到炮火的人,合规体系要真正发挥业务驱动的作用,就要聆听一线员工在业务执行中的实际难题,这样才能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合规体系下的具体规则也才能得到员工的认可。另一方面,员工在创业企业中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自己的意见被重视且自己确实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本身也是员工的需求之一,员工参与合规体系制定及落地执行的环节越充分,对于企业的归属感越强,也更能够认可合规体系。
与创业企业本身的文化相匹配。合规体系的建设过程,实质是过往企业经营规则的调整过程,这个过程中一定也会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或工作模式的调整,如何让员工理解这种调整的必要性,这种调整背后体现的创始人希望传达的思想和企业的文化,这本身也是合规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其中,一方面是反映创始人内心在利益分配和企业发展模式中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是创始人如何对外表达并让员工接收到正确的信息。因为人的认知水平和对于同一信息的接收程度和理解程度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合规体系建设过程中若想让员工能充分接收到创始人希望传递的真实信息,如何有效表达会更加重要。创业企业文化的表达和提炼过程实质也是创业企业走向成熟的过程。基于此,当我们在帮助创业企业进行合规体系建设时,需要坚守的一条原则就是合规体系建设过程中不能稀释创业企业本身的文化,哪些环节的合规规则应在何种程度应用于创业企业,应考虑该等规则与创业企业当下文化的匹配程度。
提升创业企业的文化。合规体系建设与创业企业当下的文化相匹配只是第一步。在理解了创业企业的文化后,合规体系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如何提升创业企业的文化。创业企业的文化也是不断演进并发展的。所以从更高的目标看,任何合规体系的建设,在考虑到与创业企业文化适配性的基础上,其落地后应该要达到进一步提升创业企业文化的效果。所以创业企业合规体系的建设过程,也是企业文化进一步深化和落地的过程。在合规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深入地理解创始人的创业初心,理解创始人希望在企业传递的文化,就是合规体系在规划设计阶段和执行阶段需要坚守的原则。
三、务实层面:创业企业合规体系建设涵盖的具体法律问题
创业企业的合规体系,应该是务虚问题和务实问题结合在一起的一套体系,既需要深入创业企业文化并体现创业企业以人为本的特质和创业精神,也需要在技术层面解决相关具体法律问题。
不同业务类型、发展阶段的创业企业,需要面对的具体法律问题是不同的。本文中我们从创业企业合规体系关系图出发,参考我们过往服务创业企业的经验,对合规体系中的主要法律问题进行了总结。
一方面,我们在本篇文章中会侧重于这些问题的内在逻辑分析,侧重于分析“所以然”。因为每个单项的法律问题都是复杂的,在梳理清楚这些问题的内在逻辑后,后续我们将以小专题的形式逐个展开分享。
另一方面,因为务实部分涉及多个法律问题类别,为便于读者分类阅读,我们基于这些法律关系的所在环节,分类为对内法律关系、内外连接法律关系、对外法律关系、资本风险释放法律关系,以期通过细化分类的方式给读者呈现一个较为清晰的逻辑框架。
1.合规体系对内法律关系
a)员工激励方面
股权激励通常是创始人最容易想到的激励工具,也几乎是每家创业企业的基本操作。
但员工的需求是很多元的,创业企业要激励到员工,就要从员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创始人激励员工的过程是满足员工合理需求的过程,是伴随着员工认知提升和成长的过程,也是创业企业文化宣导的过程。要让员工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薪酬绩效、股权激励是看得见的激励工具,文化氛围、职业成长机会等则是看不见的激励工具,股权激励只是众多相关联的激励工具之一。
而针对股权激励,股权激励落地的方法论是什么,如何去落地才能触及员工的内心(可以参考《创业企业股权激励:创始人如何做到激励人心》一文)?不同文化、不同业务类型的企业,在落地股权激励时应该宣讲的信息有什么差异?创始人对于股权激励的合理期待应该是什么?
在上市比过往更加艰难和市场上期权变为废纸传说盛行的“新形势”下,如何结合其他员工激励工具,制定适合于企业自身特质的股权激励落地方案,并能够激励到员工,这是创始人在“新形势”下需要再思考的问题。
b)员工管理方面
当我们认为“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时,员工管理就是一个比较积极和正面的表述,也是更能得到员工理解和认可的事情。
创业企业发展往往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要实现这样一个结果,员工的投入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在“新形势”下,创业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也越发重要,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程度归根结底有赖于员工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通过管理提升员工能力,让员工从打工者思维向主人翁思维转变,让不同特质的员工在共事时避免内耗并形成协同合力,是需要创始人通过管理去实现的。
特别是当创业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员工越来越多的时候,单靠创始人个人魅力和主观决策已经无法有效管理员工,如何通过员工管理制度来统一员工的做事标准、利益分配标准和晋升标准?人的天性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理解所谓的公平。随着企业员工人数增多,如果前述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会产生企业内耗。就此如何在员工管理制度中提前设置预防机制?员工管理制度中涉及企业做事、利益分配和晋升标准的规则如何设置才公平,才能得到员工真正的认可?如何从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出发,制定适合企业自己的员工管理制度,是创始人在员工管理制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创始人在制定各项流程和制度时,如何让制度真正发挥赋能员工、推动发展的目的,这也创始人需要考虑的问题。
员工管理贯穿于企业招聘、员工在职期间、甚至直至员工离职后,在整个流程中招聘环节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有哪些?涉及有竞争对手工作背景的应聘候选人时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有哪些?员工应聘入职后如何填补员工管理中的法律漏洞?在防止员工被竞争对手挖走方面有哪些法律上的预防举措?不合格员工不再续约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如果创业企业被员工起诉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采用哪些法律措施可以降低整个流程中创业企业的损失和风险?
这些与员工管理有关的法律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后续展开讨论的。
c)融资机制安排方面
“新形势”下,融资对于创业企业更加重要。在此情形下,创业企业如何协调过往既有的融资条款和新投资人要求的条款,如何为后续融资搭建一个合理的融资条款机制,这对于创始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同时,如何在保证融资成功和搭建合理的融资条款机制之间取得平衡,是创始人需要更加谨慎对待的问题。
“新形势”下,投资人对于风险更加敏感,对于未来上市的不确定性也更加敏感,如何保证资金安全,是投资人更加关注的问题。同样,创始人对于创业风险的敏感度也在提升,对于创业失败可能带来的个人责任风险也越发关注,如何与投资人合理分担风险,如何识别和管理不同背景投资人背后的关系,如何理解不同背景投资人所要求的条款对创业企业和创始人的影响,这是创始人在融资中需要重点思考的事项。
随着越来越多私募基金股东进入退出期,或者股东出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同时因为创业企业上市周期又被拉长,老股东要求退出的诉求越来越多,创始人如何管理老股东的退出预期、退出过程,这也是创始人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d)创始人控制力方面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一家创业企业在市场上要取得成功,除了看得见的技术和能力外,创始人本身在自己创业领域超越常人的认知和对未来的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而要让创始人的认知和信心在企业的关键时刻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创始人对于企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关键。但是创业又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创始人既需要其他创业伙伴的支持,也需要投资人的资本加持,这个过程中自然会削弱创始人的控制力。那么在现在的法律框架内,创始人在让渡自己的部分股权后,如何设置机制保持创始人对企业合理的控制力?并在此前提下,如何借助外部力量来保障企业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如何通过其他人的合理制衡,来帮助自己的决策更加科学和合理?如何通过引入外部其他资源与力量来填补自己的不足与局限?
这些问题都值得创始人进一步思考,并通过一定的机制来逐步完善。
2.合规体系内外连接法律关系
a)业务发展方面
业务发展是创业企业的基础和核心,不同业务模式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发展的内涵是不同的。发展,对早期企业来说可能意味着研发产品,对发展期企业可能意味着提高营收水平,在“新形势”下可能意味着需要提升盈利能力;在进入A股IPO申报阶段并面对当前的审核形势下,对企业来说提升自身的持续盈利能力并打造合规内功则可能是更重要的课题。当然,在现实中,企业如果希望快速发展,以上方面都是要加强的,但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特定阶段的企业重心投入在哪些方面。
具体而言,随着创业企业逐步走向成熟和员工越来越多,如何统一不同特质的员工的做事标准,如何向创业企业的客户输出标准和质量稳定的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业务管理流程和制度来进行辅助。但如果制度和流程的制定或执行存在问题,又会伤害员工的创造力和主人翁意识。那么什么样的业务管理制度才能驱动创业企业业务的发展,制度和业务发展的内在逻辑应该如何匹配?制度制定出来后,如何得到员工的内心认可,如何发挥制度应有的效用?这些问题,都是创业企业需要从制度和规则层面进一步思考的。
此外,在“新形势”下,创业企业获取订单和回款都变得更加重要。在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创业企业在获取订单和回款的过程中需要签署的业务合同应该如何管理?如何对创业企业不同类别的合同进行重要性分层管理?如何让合同模板条款贴合业务实践并真正促进业务发展?如何让前端销售人员和后台风控人员在合同管理中建立共识?如何激发销售人员在合同管理中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创业企业合同管理中需要思考和落地的问题。
合同是为业务服务的,业务的场景是多元化且具体的,创业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复杂的。在此情况下,一方面,创业企业只依靠模板并无法切实解决所有问题;但另一方面,创业企业面临的很多法律问题具有重复性,对于企业来说,就这些重复性的问题,每一次都找外部律师按照比较高的收费标准购买法律服务成本也较高。对此,创业企业到底应该如何识别不同事项的不同性质?哪些事项应该由外部律师团队提供服务,哪些事项应该企业员工自己处理?创业企业在和外部法律顾问合作的过程中如何把企业的内部法务人员逐步培养起来,如何通过外部专业法律顾问的力量提升企业员工的能力?这也是创业企业在合同管理和员工管理中需要综合思考的问题。
b)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由于关系到核心竞争优势和主要商业模式,创业企业对于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在技术细节、研发过程和市场化应用方面一般都是比较清楚且重视的。
但创业企业自我认知的核心知识产权是否是具有原创性的合格知识产权,是否对真正核心技术已经做好知识产权保护,仍是创业企业在实践中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诸多创业企业凭借在某个领域的积累带领团队推出了具有吸引力或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产品,但此类产品是否具有真正的核心知识产权,对于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创新技术是否做好了知识产权保护,往往都是超出创业企业相关人员判断能力的专业性问题。
因此,在法律上如何识别真正的核心知识产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保护技术,如何对有竞争力的技术做好知识产权布局,如何将知识产权与企业产品和业务模式实现结合,如何有效地平衡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本投入,需要创业企业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此外,知识产权具有持续投入的特点,知识产权的积累既是有效研发成果的证明,也是企业资产积累的一种形式。对于具有大量原创性储备的创业企业,早期布局知识产权,可有效降低后续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如人员流动造成的核心技术外泄,其他公司提前布局相似知识产权导致公司需要改变设计等。但仅是尽早布局知识产权,仍不足以解决全部问题,体系化、前瞻性地解决知识产权从申请到维护,甚至到后续维权阶段的各项问题,是创业企业需要提前考虑的课题。
针对创业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对内如何尽早进行摸底和风险排查,对外应当如何尽早布局,对于可能涉及到他人在先知识产权的,如何通过提前评估并采取合适的措施以避免和降低法律风险,避免业务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和投融资的关键节点遭遇重大纠纷,这些都是创业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对于可能侵犯到创业企业核心知识产权的主体(既可能是后来的小型竞争对手企业,也可能是行业内已有的大型企业),在业务和法律上如何及时做出反应,综合自身权利基础的情况、启动维权所需的资源和业务紧迫性等多个维度,评估合适的维权行动和维权目标,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这是创业企业在出现风险事件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3.合规体系对外法律关系
a)经营风险控制方面
“新形势”下,创业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对于合规性的监管要求越来越严,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也更加白热化。在这样一个风险频发的外部经营环境下,创业企业如何提升内功,在业务发展的同时防范经营风险是需要额外注意的问题。这个环节涉及面非常广,包括了经营的资质证照、反商业贿赂和反腐败、市场监督、反垄断、税务等合规问题;核心知识产权(专利、软件著作权、商标等)在获得、行使权利和保护方面的合规问题;也可能涉及反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招投标等方面的合规问题。
不同业务类型的公司,可能也会涉及一些比较特性化的合规问题,比如涉及数据要素企业会涉及与数据有关的系列合规问题。当然,创业企业最大的经营风险来自于业务停止发展。关注合规问题,并不是要阻碍企业发展,而是面对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要未雨绸缪,要在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之间取得一个合理的平衡。具体如何平衡,就是创业企业分析自己发展的外部环境并采取积极主动措施,提前做好合规规划的过程。
b)法律风险事件处置方面
法律风险事件可能来自于政府监管机构的稽查,可能来自于股东、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的诉讼。当创业企业或企业高管、员工出现这类事件时,如何及时及合理应对是创业企业需要面对的另外一个问题。
对于来自于政府监管机构的稽查风险,稽查的政府部门不同,应对策略也是不同的,这个环节中相关领域的过往经验非常重要,也是创业企业很多时候需要引入专业律师的环节。
面对不同类别的诉讼,创业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是不同的。如何就诉讼可能的风险对创业企业经营和其他方面的影响进行量化评估,如何制定合适的诉讼策略,如何综合考虑诉讼成本和风险级别进而合理决策,这是创业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当风险事件出现后,这些事件是偶发性的,还是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漏洞,如何采取措施去填补漏洞,这也是创业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合规体系建设是律师深入创业企业商业场景的深度法律服务
对于创业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战略、研发、产品、经营和管理等与业务发展密切相关的事项,而合规体系建设是服务于业务发展目标的手段之一。合规体系建设的实质是在创业企业的短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之间取得合理平衡,其本身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符合创业企业需求的合规体系建设并非“平地起高楼”,而是律师以解决创业企业具体的法律问题为起点,在为创业企业提供深度法律服务的过程中逐步搭建起来的规则体系。“新形势”下,创业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律师在为创业企业提供合规体系建设的法律服务时,更需要站在创业企业业务经营和落地实操的立场上思考具体方案。具体而言,律师在为企业提供合规体系建设法律服务时需要注意:
充分尊重创始人对企业发展的构想,合理划分律师服务边界:合规体系建设不能改变创始人的思想,其本质上是创业企业业务和管理的升级体系。也就是说,律师在参与合规体系建设时不应触及“道”的部分,而是只涉及“术”的部分的改革。而创业企业合规体系“道”的部分的提升,是创始人个人修行的一个过程,是随着创始人个人生命力的提升而逐步提升的,律师在这个环节需要学习充分尊重创始人对企业发展的构想。合规体系如果能够在创业企业有效落地,一定是满足了“新形势”下创业企业更加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是创业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主动推动的结果,在这套合规体系推动的过程中,创始人是核心。
创始人在业务的第一线,能从业务发展角度感受到“新形势”和过往的不同,但具体如何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去入手来应对“新形势”,如何形成体系化的思 路,这些则是律师的专业范畴,是律师可以协助创始人系统化梳理的部分。
根据企业文化及业务特性,量身定制合规体系:就像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家创业企业也是独特的有机组织体。一套新的规则体系要与一家创业企业紧密融合、在业务中切实发挥作用,应当是符合这个企业自身特质的规则。创业企业的合规体系,应当根植于企业文化和业务的特性。
企业文化起源于创始人的创业初心,并在创始人和员工之间、员工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进化,并体现在创业企业构建内外部关系过程和关键决策上。合规体系建 设必须在符合企业文化的框架下进行,才能让执行和应用这些规则的人快速接纳。对于从事不同业务的创业企业,其业务实际发展中需要考虑的合规重点截然不同,合规体系建设必须符合业务特性并进行“私人定制”,才能为业务发展目标赋能。
适应企业发展阶段,逐步完善合规体系: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需求不同,对合规体系的覆盖范围和深度要求也不同,合规体系的建设对创业企业当下的业务发展有切实的效果,需要伴随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一步一步落地。
一方面,合规体系的落地要考虑创业企业当下的实际需要。在“新形势”下,创始人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带领企业全速发展。此时,并不适合对创业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否则创始人自身很难有心力推动合规体系建设。对于创业企业来说,更切实可行的方法是从当下具体的业务需求点入手,以打补丁的方式逐步完善合规体系建设中的具体环节,由点到面,最终逐步搭建起企业的全面合规体系。当创业企业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可能有些原有合规体系已经不适应创业企业新的发展,或者有些环节需要根据创业企业当下新的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更新和升级。所以不断对合规体系进行评估和更新,这也是随着创业企业的发展同步演进的过程。
另一方面,创始人与律师之间的信任构建也需要一个过程。创业企业是创始人的心血,肩负着创始人及创业团队实现大家所共同相信的美好未来的重任。当创始人在带领企业前行的路上遇到了坎,需要寻求外部专业人士帮助的时候,如何谨慎都不为过。因此在建立合规体系这样一件重要的事情上,通常情况下,只有律师首先帮助创业企业解决了具体的法律问题,创始人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到搭建合规体系的重要性,创始人才有可能基于业务发展的必要性和与律师建立的信任基础,并请律师为创业企业提供更深度的法律服务。
置身企业相互关联的关系中观察和解决问题:创业企业通常会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咨询律师的意见,但如果律师置身创业企业的业务场景中,会进一步观察到具体问题和其他问题的关联性,这个具体问题的影响可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当律师去解决这些具体问题时,需要结合企业内外部关系的具体场景进行思考,看到不同方案下对企业的真正影响是什么,从企业当前需求和未来潜在风险的角度分析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提前考虑方案落地细节:当律师向创业企业提供建议或解决方案后,企业的问题并不会自动即刻解决。因此,律师需要在制定方案时提前考虑方案落地中的具体问题——推进这个方案落地的过程中企业内部需要提供哪些资源和条件配合?具体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阻力或不确定性?这个落地过程中律师可以做哪些辅助或配合工作?
关注执行中员工的认知和感受:律师为创业企业提供的方案落地效果如何,是律师在制定方案时需要考虑的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方案的落地依靠人的执行,执行者对方案的认知和执行时的心态将直接影响方案的落地效果:执行者把方案当做领导交代的任务被动地执行,和其从内心认可方案后再去执行落地(例如预见到方案实施的结果和执行者长期利益的一致性),二者的效果相差甚远,由此给企业带来的后果和价值也是不同的。因此,律师在搭建合规体系时就要考虑如何拉平员工对方案的理解和认知,如何从员工的角度进行宣讲和帮助员工理解方案。只有经过这些过程,员工才能从内心认可这个方案,在员工的具体执行中才会使方案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平衡企业发展和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创业企业身处竞争激烈的市场谋求生存和发展,“新形势”下企业也面临着较高的监管风险。律师需要提前考虑在企业真实的商业环境下,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边界和平衡点在哪里?防范风险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如何?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需考虑的因素和重点是不断变化的,这也是我们需要让合规体系保持动态调整的原因。
为创业企业考虑降本增效:“新形势”下,创业企业对降本的诉求同样体现在接受律师服务过程中如何控制成本。因此作为创业企业的律师,要以“形式简单,内容充实”的方式快速响应企业的需求,并以最高效的方式切实解决问题。在律师分工越来越细化的时代,将特定领域的专家对接给创业企业,就是为企业降本增效的方式之一。此外,律师需要对法律服务的内容进行分解,就一些简单重复的事项,可以培训企业内部的人员快速成长起来进而承担更多的工作,让律师和企业之间就长期法律合规服务在保持专业性和节约成本之间达到合理的平衡。
综上,合规体系建设并不是律师给创业企业的一套模板性质的制度,而是律师从客户具体的需求出发,在综合考虑客户具体商业场景下内外关联的各项问题,从成本和收益角度为客户提供的综合性解决问题方案。随着客户越来越多的问题被解决,这个合规体系也就逐步完善起来了。
五、后续计划
我们在合规体系务实部分中,提出了合规体系建设各环节的问题,但创业企业合规体系建设是一个宏大且复杂的课题,这些列举的问题并未涵盖所有部分,但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作为梳理创业企业业务驱动型合规体系的一个开端。
后续我们会就合规体系建设的务实内容,结合我们过往服务创业企业的实务经验,以小专题的方式进行分享。其中部分专业领域的内容会超出本文作者的专业范围,在服务创业企业的过程中我们有赖于平台上其他专业领域律师的支持和帮助,在后续分享文章的时候,我们也会继续请其他专业领域律师共同分享相关经验。
(感谢创始人客户、投资人客户及君合相关专业领域合伙人为本文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