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发布 / 君合法评 / 君合法评详情

中美教育变局下的务实应对:教育机构与投资人的行动指南

2025.04.27 余苏 胡宇珊

2025年春季爆发的美国留学生签证危机,正在引发国际教育市场的深度重构。近千名中国留学生突然面临学业中断,俄亥俄州立法1限制中美高校合作。除了留学签证吊销之外,特朗普政府宣布将对全球数十个贸易伙伴征收巨额“对等关税”,对留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即生活成本的明显抬升。


这场风暴不仅考验着学生家庭的应变能力,更将国内教育机构与投资人推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在政策风险常态化、地缘政治复杂化的新周期中,教育从业者需要转向更具实操性的生存策略。


一、系统性收紧签证政策的背景


2025年3月下旬以来,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下称“ICE”)在SEVIS2中直接终止了一些留学生的F-1(全日制学术类课程)签证,进入4月上旬,受签证影响的学生越来越多。4月9日,中国教育部发布的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指出,近日,美国俄亥俄州通过有关高等教育法案,其中包含涉华消极条款3,对中美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施加限制。教育部提醒广大留学人员,近期选择赴美有关州学习时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增强防范意识。


根据美国《高等教育内幕》(Inside Higher Ed)汇编的全美高校数据库4,截至美东时间4月17日晚9时,超过240所美国高校确认了1489名国际学生和应届毕业生的合法签证被吊销。由于部分高校未提供确切人数,实际总数预计更高。这一行动涉及多国学生,基数巨大的中国留学生是受影响最严重的群体之一。


此次留学生签证大范围被撤销或许并非孤立事件。在特朗普第一任期中美贸易战全美开打后,两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实际已经扩散至其他多个领域。彼时起,中国学生赴美难度增加已初见端倪。2020年7月,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ICE)宣布暂停发放网课学生的签证。同年特朗普发布了一项名为《暂停中华人民共和国某些非移民学生和研究人员入境》5的行政命令,该行政令取消了1000多名中国理工科研究生的签证,宣称是为了防范技术转移风险。根据其规定,签证官在签证审核中可以以学生学者就读专业或研究方向特殊,出身的国内学校“敏感”(如北航、哈工大等被美方纳入“实体清单”的院校),或是受留学生基金委员会资助等为理由,拒绝发放赴美的学生和访学签证。尤其禁止“与中国军方有联系”的学生获发F签证、J签证。


中国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国际合作伙伴之一,在当前中美关系复杂演化的背景下,美国将中国留学生普遍与“国家安全风险”联系起来,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原则及其全球吸引力构成长期挑战。


二、中美摩擦对国际教育行业的冲击


如上所述,近年来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对两国教育交流产生深远影响。根据美国国务院协同国际教育研究所(IIE)发布的2024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Open Doors)6,2023-2024学年,印度超过中国,成为在美留学生最大生源地,在美留学生数量为331,602(同比增加23%),占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29.4%。中国位居第二,占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24.6%。其中:来自大陆地区的留学生277,398人(同比下降4.2%)、台湾地区的留学生23,157人(同比增加6.1%)、香港特区留学生5,627人(同比下降4.1%)、澳门特区留学生408人(同比增加13.3%)。中美关系的持续紧张对教育国际化领域产生了结构性冲击,留学中介机构、留学教育培训行业、国际高中、中美合作办学项目等不同环节的参与者均面临多维度的挑战。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政策层面,更渗透到市场需求、社会心理和行业生态的重塑中。


(一)  留学中介、留学教育培训机构的转型困境


留学中介、留学教育培训机构是首先受到政策冲击的。其一,美国对敏感专业的留学签证限制,导致传统热门领域的申请路径收窄。中介机构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应对复杂的签证审查流程。这种政策波动使得中介服务从“标准化流程”转向“高风险定制化操作”,显著推高服务成本。其二,家庭对赴美留学的风险评估发生根本变化。原先以“美国名校”为核心卖点的业务模式受到挑战,部分家长开始考虑留学中断的应急预案,如要求中介同步规划转学第三国、对接国内学分认证等衍生服务。这种需求升级倒逼机构重构服务体系,从单一申请指导转向全周期风险管理。其三,美国高校对中国学生学术背景的审查强化(如成绩单核查、推荐信溯源),使得部分中介的“背景提升”服务(如科研项目、竞赛推荐)面临诚信性质疑。某些机构过去依赖的“包装策略”反而成为申请风险源,迫使行业向透明化、合规化方向转型。其四,SAT/ACT等考试在中国考点的稳定性下降,频繁的考场取消事件打乱备考节奏。培训机构不得不开发混合备考模式,例如协调学生赴东南亚参加考试的同时,加强线上模考系统的精准度。


(二)  国际高中的课程重构压力


国际高中同样面临重构压力。鉴于美籍教师签证续签受阻及安全审查强化,部分国际学院的AP课程外教流失率激增。其次,课程体系的选择焦虑正在家长群体中蔓延。越来越多家庭担忧单一美国课程路径的风险敞口过大,转而寻求多国联申的可能性。这种现象催生国际高中的课程多元化改造。例如,将原有AP课程体系扩展为"AP+IB双轨制",允许学生根据国际形势动态调整学术路径;或尝试引入德国Abitur课程模块,为工程类专业方向学生预留欧洲升学接口。上述课程调整设计虽可提升国际学校的抗风险能力,却也显著增加教学管理复杂度,学校需同步维护多个国际课程认证体系,师资培训成本将显著上升。此外,国内教育体系的竞争力回升形成虹吸效应,深圳部分国际高中出现“反向转学”案例,学生为获取更稳定的升学环境选择回归国内高考赛道,给国际高中生源带来一定冲击。


(三)   中美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的不确定性加剧


中美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的合作稳定性也遭受一定冲击。2025年初始,密西根大学宣布将终止与中国上海交通大学长期的合作关系,结束了两所机构之间长达二十年的学术合作。密西根大学停止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决定,源于美国国会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以国家安全问题施加压力,以推动关闭中美合作办学机构。在此之前,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施压下,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和清华-伯克利深圳研究院已经关闭。中美合作办学项目的陆续关停也反映出学术合作日益被纳入地缘政治博弈框架。这一趋势加剧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不确定性,未来或有更多项目面临非学术因素导致的生存危机。


三、破局路径的多元化探索


(一)  东南亚成为性价比高地


中美教育合作受阻的背景下,东南亚国家凭借其低廉的留学成本、政策友好性及产业联动优势,逐渐成为国际教育市场的“性价比高地”。东盟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正通过产业转移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RCEP”)等区域合作框架构建“求学—就业—定居”一体化路径。


例如,马来西亚的“第二家园计划”(Malaysia My Second Home,即“MM2H”)7为留学生提供长期居留便利,其公立大学学费仅为英美国家的1/5,且与中国企业合作紧密,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就业机会。新加坡凭借其英语环境、国际化教育体系及对华友好政策,对中国留学生的吸引力直线上升。


(二)  其他中外合作办学获关注


除了地理上的转向,部分家庭开始青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选择“国内完成学习、海外获得学位”的模式,实现国际教育资源的接轨。虽然中美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存在退出风险,但普遍而言,中外合作办学所授学历获得教育部认证,法律与就业风险较低。且除中美合作项目外,其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对稳定。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这一模式凭借经济成本可控、学术延展性强和相对稳定性等三大优势获得广泛推荐。中国目前已有超过百个经认证的硕士层级合作项目,涵盖商科、工程等主流学科,逐渐形成“在地国际化”的新路径。


(三)  多国联申成主流策略


针对中美摩擦加剧,大部分留学中介及培训机构应市场需求,转向多国连申策略。这一策略通常结合A-Level、IB等国际课程体系,通过“冲刺—稳妥—保底”三层结构,涵盖美、英、澳、新、港、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并灵活提交通用语言考试成绩,确保在任一方向受阻时有替代选择。


此外,行业参与者正通过战略调整寻找新平衡点。例如,某留学机构推出“全球教育安全指数”评估系统,基于120项指标为留学目的地分级,并配套开发英国创新签证、日本特定技能签证等替代方案,其非美业务签约量在202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17%。


展望行业前景,三个趋势值得关注:其一,地缘政治将继续影响教育资源配置,中国留学生赴美比例可能持续下降,欧亚国家占比有望提升;其二,教育科技的应用将重塑服务模式,VR校园实景考察、AI教育等新技术可能催生百亿级新市场;其三,政策导向要求行业以文化自信为根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构建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推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2025年的签证危机既是挑战,也是国际教育行业重构的催化剂。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指引下,“走出去”战略正成为破局的关键方向。从东南亚的“性价比突围”到中外合作办学的“在地国际化”,从AI技术赋能到政策适配创新,教育从业者需要以多元路径重塑全球化时代的教育生态。“走出去”不仅是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策略,更是构建中国教育全球影响力的主动选择。在此变局下,国际教育机构需要超越简单的信息中介角色,向“全球化风险管理者”转型。这种定位转换,或许正是行业穿越周期波动的关键。


地缘政治已成为课程表上的必修课,但教育机构并非被动承受。通过学术通道的多点布局、课程体系的弹性设计、投资组合的风险对冲,从业者可以在动荡中构建新的平衡,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赋能,在危机中孕育下一代教育巨头的基因。

 


1. 3月28日,美国俄亥俄州在通过的Senate Bill 1(SB1)法案,全名为,即《推进俄亥俄州教育法案》

2. SEVIS,由美国国土安全部管理,全称是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Information System学生和交流访问者信息系统,该系统负责储存并报告F、J、M三类非移民签证的信息。所有赴美学习交流者都必须通过SEVIS提出申请,并获得签发的资格。

3.] 根据《推进俄亥俄州教育法案》,其针对中国的核心条款主要有以下两点:1.任何州立高校不得接受来自中国的捐赠或资助(包括政府、军队或任何其他的延伸机构或附属实体)。2.严格审查州立高校与中国学术科研机构的项目合作,如合作需汇报,且有限制条件。另外,该法案还特别说明,不禁止州立高等教育机构接受中国公民支付的下列款项:与教学相关的费用(包括学费、常规杂费、专项费用及教学成本)或教育支出,以及该校校友的捐赠款项。因此,我们理解,该法案的主要影响对象是联合科研、硕博培养等机构级项目,部分高校与国内机构的合作项目可能面临审查。普通留学生个人的学费支付、在校学习、校友捐赠等个人行为受限较小,该政策对留学生日常学业无直接影响。

4. 参见: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news/global/international-students-us/2025/04/07/where-students-have-had-their-visas-revoked

5. 参见:https://china.usembassy-china.org.cn/zh/proclamation-on-the-suspension-of-entry-as-nonimmigrants-of-certain-students-and-researchers-from-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6. https://opendoorsdata.org/annual-release/

7. 参见:https://emm2h.com/en

君合是两大国际律师协作组织Lex MundiMultilaw中唯一的中国律师事务所成员,同时还与亚欧主要国家最优秀的一些律师事务所建立Best Friends协作伙伴关系。通过这些协作组织和伙伴,我们的优质服务得以延伸至几乎世界每一个角落。
北京绿化基金会与君合共同发起的“北京绿化基金会碳中和专项基金”,是中国律师行业参与发起设立的第一支碳中和专项基金。旨在充分利用公开募捐平台优势,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宣传碳中和理念,鼓励和动员社会单位和个人参与“增汇减排”、“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