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4 谢青 卢秉
上个月,一份有关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场外衍生品交易的监管通知再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份名为《关于进一步规范辖区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参与场外衍生品交易的通知》(“《通知》”)由上海证监局下发给其辖区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以下简称“机构”),签发日期为2016年10月28日,内容简短而明确。
1. 投资者适当性要求
《通知》要求机构充分了解其场外衍生品业务的客户,确保将适当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客户。我们认为这一点并不新鲜。因场外衍生品业务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毫无疑问从事场外衍生品业务的机构务必遵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要求。
2. 禁止的行为
《通知》要求机构充分了解客户参与场外衍生品交易的真实目的,列举了四类禁止的行为,分别是:(1)不得为客户提供融资或者变相融资服务;(2)不得收取明显超过履约保障需要的保证金;(3)不得依照客户指令使用保证金;(4)不得为非标资产规避监管行为提供服务或便利。我们认为需要重点关注上述第(3)点和第(4)类禁止行为。监管层禁止上述行为的目的是防止将场外衍生品交易作为通道,规避监管。而《通知》亦明确要求对于那些为银行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出表(即“非标资产”)提供通道或者为规避监管提供服务或便利的场外衍生品交易,其交易合约到期后不得展期。
3. 日常监管
《通知》称会将场外衍生品业务纳入日常监管,了解机构参与场外衍生品交易的模式、规模、风险以及客户等情况,并对违规行为采取监管措施。
我们的观察:
延续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后的监管思路,监管层的主要任务是“穿透监管”,封堵各类为违规行为提供便利的通道业务,防止监管套利。而在政策明确后,监管执法的力度将决定政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