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8 刘世坚
据中国财经报近日报道,为防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成为“万能筐无所不装,政绩工程一哄而上,野蛮生长缺乏监管”,重庆市政府近日再出PPP管控新规(“新规”),从原有制度设计到项目实施运作,在每一个环节逐一“查漏补缺”。目前,网上暂时还查不到这一新规全文,我们只能从相关新闻报道的内容里窥斑见豹,对这座明星城市的又一次创新略作点评。
一、制度设计
据悉,新规强调PPP项目投融资模式设计必须在坚持“五大原则”、厘清“五大边界”、做实“五个防范”的基础上,严格执行项目“一事一审”。同时,项目实施单位要动态参考市场利率水平,合理设定社会投资人收益水平,严防形似而神不似、以PPP合作形式进行高息融资。
所谓“五大原则”,指的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公共利益最大化、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社会投资者有合理收益。
所谓“五大边界”,则包括:1、完全能够实现市场化收费平衡的项目,交给市场来做,比如高速公路收费项目。2、现在收费达不到完全市场化要求,但具备价格调整空间的公共服务项目,可以逐步地调整价格,平衡投资。3、对价格不能一步到位的公共服务项目,可由政府采购。采购资金足以使投资者本息能清偿而又有合理的回报。4、对一些投资量大而收益很低甚至免费的公共项目,政府需要“堤内损失堤外补”,进行资源配置或财政补贴。5、确定合理的收益上下限。
所谓“五个防范”,是指:一要防范形似神不似,名为PPP,实际上让政府背上高息债务。二要防范在不同区县、不同地区的同一项目,因标准不统一,导致价格、收费混乱。三要防范政府不兜底,对国有民营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四要防范社会投资者利用公共服务的自然垄断乱收费、高收费。五要防范由于操作不阳光、不透明,导致灰色交易发生。
由上可见,重庆市在坚持PPP的基本理念和原则的同时,已对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所体会,并拟通过“一事一审”的机制来规避实为高息融资的“伪PPP”之大行其道。
二、项目选择
据报道,新规要求在测算好资源平衡、设计好交易结构、构建好信用保障的基础上,优先在商业模式清晰、现金流稳定、资源能平衡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推进PPP投融资模式改革,具体项目类型包括高速公路、市郊铁路、轨道交通、土地一级整治、独立桥隧、城镇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公共停车场、旅游、非义务教育、非基本医疗卫生等。
而对于普通公路、市政道路、市政管网等无现金流来源、无商业模式支撑、应由公共财政支出覆盖的领域,以及电力、物流等经营收益较好、市场化程度较高、可由市场主体自主竞争的领域,新规提出原则上不采用PPP模式组织实施。
新规的上述内容相当务实。在PPP模式被各省市、各部门、各行各业不分青红皂白普遍适用的今天,新规在项目选择方面透露出来的,是为政者对于PPP清醒、专业的认知,以及因地制宜、敢为人先的施政风格。PPP并非万灵药,无法包治百病,这个原则估计没人反对。但对于那些根本就不适合引进社会资本的领域,各地“霸王硬上弓“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重庆新规既不忌讳将类似“土地一级整治”的项目纳入PPP模式适用范畴,又能明确划出PPP原则上不宜适用的纯政府付费或可实现市场主体自由竞争的项目类型,令人耳目一新。
三、项目审批和执行
在PPP项目审批方面,新规要求PPP项目投融资方案实现“一事一审”,实现监管全覆盖。凡需新增政府性债务、财政性资金和资源配置,需设定或调整公共产品价格与公共服务标准的项目,必须报市政府审批。
在PPP项目执行层面,新规要求PPP项目坚持“阳光运行”,严防“暗箱操作”,必须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等市场化方式引进社会投资人,并按经过政府批准的边界条件,在市、区县两级交易平台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遴选。对未按规定履行PPP投融资方案审查审批程序、投资人引入程序、合同执行和监管职责的,将由市政府督查室会同市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按规定严肃追责。
虽然不清楚“一事一审”具体如何操作,但想必会对一些走过场、或者改头换面的违规操作构成一定的约束,各省市不妨再去重庆取取经。只是想要实现“监管全覆盖”的目标,肯定不会很轻松。就拿社会投资人选择这件事来讲,真正的“阳光运行”谈何容易?各种“暗箱操作”,各类江湖潜规则,势必不会心甘情愿地退出历史舞台。归根结底,好的市场,从来都不是管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