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如何防范信息泄露和确保数据安全愈发成为金融机构客户关注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原《民法总则》和《民法典》已相继将“商业秘密”这一传统竞争法下的概念明确提升到“知识产权客体”这一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商业秘密”获得了与“作品、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等传统知识产权客体相同水准的法律保护。同时,近年来,中国将严重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刑事责任追究起刑点降低、犯罪构成标准放宽、刑罚上限提高。此外,中国还增加了侵犯商业秘密的惩罚性赔偿机制,并对与“商业秘密”孪生的“保密商务信息”概念提供法律保护。我们的众多金融机构客户,特别是量化基金管理人和交易机构,大量依赖于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数据等商业秘密,尤其关注相关商业秘密保护问题。我们整理了如下常见问题,与金融机构客户分享。
一、 商业秘密作为一种知识产权客体的法律依据是什么?金融机构客户应当注意什么?
2021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民法典》总则编第123条第(五)项明确将“商业秘密”定义为知识产权客体之一,这一规定保留了2017年10月1日生效的《民法总则》的相同规定,根据该条规定,商业秘密被正式归入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权利人提供了除竞争法外的另外一个强有力的法律救济途径。除此之外,《民法典》合同编第501条明确扩充了合同当事人履行保密义务的范围,除商业秘密外,增加了“其他应当保密的信息”这一兜底性描述,将“保密商务信息”等其他应当保密的信息全部纳入了法律保护范围。我们建议,金融机构客户应藉此机会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商业秘密保护合规体系,以稳固和保障商业秘密作为“知识产权客体”的价值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除此之外,我们也建议金融机构客户在员工招募和经营管理过程中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有意或无意造成对他人商业秘密和保密商务信息的侵犯,以免卷入法律纠纷。
二、 《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如何确立侵犯商业秘密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第1185条规定了“故意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为使该条规定更具有可操作性,2021年3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知识产权民事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正式实施,从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故意、情节严重的认定,惩罚性赔偿额计算基数、惩罚倍数的确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三、 保密信息的范围有哪些?
根据现有中国法的规定,保密信息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商业秘密。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定义,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即其认定涉及三个要件:(1)不为公众所知悉;(2)具有商业价值;(3)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第二类是其他应当保密的信息。虽然《民法典》暂未对其具体范围做出规定,但大致可参照2020年1月15日中美两国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经济贸易协议》中对于保密商务信息的定义,即是指涉及或与如下情况相关的信息:任何自然人或法人的商业秘密、流程、经营、作品风格或设备,或生产、商业交易,或物流、客户信息、库存,或收入、利润、损失或费用的金额或来源,或其他具备商业价值的信息,且披露上述信息可能对持有该信息的自然人或法人的竞争地位造成极大损害。
四、 刑法对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最新修改意味着什么?
在刑事领域,2021年1月31日正式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法》第219条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规定进行了修订,主要变化有两点:第一,降低了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入罪门槛,判断是否适用刑罚的标准由原来的“造成重大损失”、 “造成特别严重后果”修改为“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换言之,侵犯商业秘密罪由原来的“结果犯”改为了现在的“情节犯”。即只要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具有严重或特别严重情节(如多次侵权、主要以侵权为业、侵权行为持续时间长、侵权行为涉及区域范围广、侵权人获利数额巨大、侵权行为造成知识产权权利人重大经济损失、侵权行为可能危害人身安全或者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等),即可被追究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刑事责任;第二,提高了刑罚力度,将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最高刑从原来的“七年”提高到现在的“十年”,增强了法律惩罚力度和威慑力。
五、 我们的观察
由此可见,通过民事和刑事立法和执法共同发力,中国正显著提升对商业秘密的系统性法律保护以维护商业秘密权利人的正当权益。我们建议金融机构客户密切关注这一领域立法和执法的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内部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第一,指定内部部门或人员负责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第二,从定秘、隐秘、解密、销毁四个层次对商业秘密进行管理;第三,从人员管理、涉密信息管理、涉密区域管理、商务活动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管理;第四,当商业秘密被侵犯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维权,包括应急处置及证据搜集等。
我们将持续关注并及时与我们的客户分享最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