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5 汪洵
国庆节处处人满为患,索性老实呆在北京,顺便去实地寻找契丹人曾建立的辽南京遗址,了却一直没时间完成的心愿。
解读契丹
“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映红……”,这首千年前的契丹风土歌,把草原的壮美,契丹民族的豪迈,描绘得有声有色,千年之后,草原依旧,契丹人却随风飘散……
契丹人崛起于我家乡附近,建立的大辽国又与北宋缠斗近200年,杨家将的故事耳熟能详。因此,在那些走马灯般在中原大地登场的草原民族中,我一直对契丹最有兴趣。
与所有的民族一样,契丹起源于一个传说:有一位男子骑着一匹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一位女子乘青牛自上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了八个儿子,后来,他们的八个儿子分别繁衍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契丹。契丹真实的起源已无法考证,根据《魏书》记载,契丹早期源于宇文鲜卑,具体讲是源于东部鲜卑那些留居草原没有汉化的后裔,后来在融人大量室韦和回鹘的成份以后,才得到迅速发展。最终建立辽王朝的耶律氏家族,就是源自室韦和回鹘(维吾尔族祖先)的一支。
契丹社会组织上属于部落联盟制,每三年由契丹贵族选举出首领-可汗,以现在的视角看,属于民主制度。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五代开始),契丹迭剌部的耶律阿保机被选举为可汗,为了契丹人民的幸福和崛起,耶律阿保机决心放弃落后的民主制,师从中原建立先进的世袭帝制。但反动和保守传统势力总是不断阻挠,最后,耶律阿保机“忍痛”杀掉了4个亲弟弟和其余7个部落首领,于916年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契丹”,后改为辽。契丹建国200余年改国号18次,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但仅是在“辽”和“契丹”2个国号之间改来换去。
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为了打败后唐,将北方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换取契丹人出兵相助,这十六州包括现在的北京地区。
当时的北京叫幽州,曾是唐朝第四大城市,排名在长安、洛阳和扬州之后。耶律阿保机还是可汗时曾两次攻打过幽州,每次都铩羽而归,这次意外的获得幽州属于天上掉馅饼,契丹人对幽州全盘保留仅加固了城墙。多提一句,当时中国处于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自顾不暇,赵匡胤在公元960年才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按照先南后北的战略,北宋花了19年时间于公元979年消灭北汉初步统一了中国。这时北京已被契丹人经营了43年。
公元938年,辽太宗升幽州为南京,是辽朝五京之一,是当时东北亚第一繁华都市,据《契丹国志》记载,南京城“大内壮丽,……锦绣组绮,精绝天下”,但曾经繁华的辽南京现已沦为荒烟蔓草,仅留下不多的线索供寻访。
根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南京居民约30万人,城周长36里,城墙高3丈,每面城墙开2个城门,共8个门,南城墙的东门叫开阳门,在现在开阳桥北面。城内有两条贯穿城市的大道:一条东西向的“长安街”,当时叫澶州大街,是现在广安门内、外大街的前身;另一条为南北向,是现在闹市口大街、长椿街、牛街的前身。辽南京城墙和城门的具体位置《辽史》没有记载,现在为世人普遍认可的具体位置大都是通过后世所挖掘古墓墓志或各种史料中寺庙方位所推测得出,不完全准确,史学界争议也很多。
寻访契丹遗迹
查过许多资料,根据主流观点,我在百度地图上制作了辽南京城地图,大红色方块为辽南京城墙,左下角红色小方块是皇城,与外城墙共用南西城两面墙。这与现在将皇城放在中间的认知相左,但实际上并不奇怪,辽南京以前的北京从来不是皇城,仅是军事重镇,契丹人仅将内城略加修饰就改为皇城,毕竟是陪都之一,皇帝并不常来,根据后世统计,辽各代皇帝在南京一共也就呆了10个月。
这次拟实地寻访的遗址以重要的城门和寺庙为主,共12个,具体为:1、北城墙东侧的拱辰门;2、延洪寺和头发胡同;3、东城墙北侧的安东门;4、悯忠寺;5、东城墙南侧的迎春门;6、牛街礼拜寺;7、南城墙东侧的开阳门;8、皇城东门宣和门;9、燕角楼;10、北京建城纪念柱;11、天宁寺塔;12、白云观。辽南京的皇城就是现在西二环护城河区域,现已经建成了金中都遗址公园,所以没有在此次寻访计划中。以上12个地点总距离近11公里,为拍照方便,寻访方式为步行。
北城墙东侧的拱辰门
拱辰源自《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根据辽史记载,辽太宗(耶律阿保机二儿子)第一次进南京城就是从此门进城,目前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城门叫拱辰门,如西宁、商丘和云南巍山。
辽南京拱辰门原址应在现闹市口大街南侧,信达金融中心和奋斗小学的附近,但现在已找不到任何痕迹。
在路边闹市口南街的介绍中提到,闹市口南街曾是金中都崇智门外的官道,金中都的崇智门就是拱辰门,金国女真人仅是对其改了个名字,这段介绍验证了闹市口南街附近就是当年的拱辰门所在。
延洪寺和头发胡同
延洪寺是这次走在路上临时加上的内容,本不在计划内。拍完拱辰门遗址后,穿过园宏胡同准备去头发胡同,在圆宏胡同入口处看到了一段介绍,说园宏源自延洪寺谐音,延洪寺在金中都崇智门内大街,《析津志》曾提到延洪寺。辽南京在行政上分为两县管理,东城叫析津县,西城叫宛平县。北京建城3000多年曾用过60多个名称,但析津是辽代时独有的称呼,既然《析津志》提到延洪寺,我认为延洪寺在辽代就应存在,位置大概在园宏胡同附近。
头发胡同是辽南京北城墙所在位置,头发胡同现在虽是一条普通的小胡同,但历史上对确定辽南京北城墙最终位置非常关键。
按照文献说法,头发胡同地势明显比周围高,推测是在城墙遗址上建立的缘故,最终确定头发胡同就是当年北城墙所在地。但在实地感觉不到这条胡同地势比周边高。
有城墙就有护城河,头发胡同北面的涭水河(“臭水河”的谐音)胡同是当年的护城河,绶水河发源于西便门附近的太平湖,作为护城河的绶水河早已干涸,现已成为与地面齐平的胡同,但太平湖直到民国才干涸。
东城墙北侧的安东门
离开头发胡同,沿着当年东城墙所在的校场口胡同一路向南走,奔向辽安东门遗址。
校场口胡同当年很是繁华,曾是云南和广东等十几个会馆所在地,黄飞鸿《狮门争霸》的故事也许就发生在这里。不过这条胡同今年因为交通疏堵工程正在改造,狭窄破乱,完全看不出当年会馆林立的繁华。
一路向南,到了菜市口西侧广安门内大街,在路南的马路隔离带上能看到辽安东门遗址石碑。安东门沿袭唐幽州和五代时的名称,本身是镇抚东夷的意思,包括契丹,不知契丹人为何大度到会接受这个名称,考虑到辽上京也有安东门,是镇抚契丹东面渤海国的意思,估计契丹人占领了北京后就把自己当做了这里的主人,东夷不包含自己了。
石碑上有安东门介绍,纪念碑已经有些破败,“故”字的头已经折断,“址”的土字旁也不知去向。
安东门相当于现在建国门的地位,是当年辽南京最繁华的“长安大街”-檀州大街的东大门。现在就剩下这座现代人留下的石碑,静静的立在那里,提醒路人千年前这里的存在。站在附近的过街天桥向东西远望,透过车水马龙的喧嚣似乎隐约看到当年的“大内壮丽”。
悯忠寺
从安东门故址沿着烂缦胡同向南走向悯忠寺故址。烂缦是烂面的雅称,从烂面二字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是多么破败,烂缦胡同在确定辽南京东城墙具体位置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清朝人赵吉士亲身感受过烂面胡同淘沟时臭气熏天的场面,结合唐碑记载,大胆判断这条胡同曾是辽金护城河,现代学者考证的结果与他完全相同,既然护城河在烂缦胡同,那么很容易推断,辽南京城的东城墙就在烂缦胡同以西的附近。
现在烂缦胡同里最出名的应该就是湖南会馆了,会馆由曾国藩创建,资料介绍“19XX年,为抗议军阀张敬尧封闭毛泽东主办的《湘江评论》,毛泽东在此召开了千人参加的“湖南各界驱逐军阀张敬尧大会”。会馆从外面看不大,想象不出能装下千人,也许里面别有洞天。
会馆门口挂着三块牌子介绍了这段历史,搞笑的是三块牌子对此事发生时间居然有不同介绍,金属牌子上介绍是1920年,木头和石头牌子介绍是1919年。二比一,金属牌子输了,回头查百度百科,又说是1920年7月,一件历史事件发生不到百年,在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连时间都不能确定,历史真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出了烂缦胡同到南横西街,再向西走200左右米就是唐悯忠寺故址了。
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征讨高句丽的阵亡将士,下令在此立寺纪念,但历时51年,直到公元696年才在武则天督促下完工,赐名“悯忠寺“。
辽代时,悯忠寺经天灾人祸多次毁坏,在公元1095年(辽道宗大安十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建。宋钦宗被金人俘虏后,途径北京时曾被关于此地。悯忠寺规模宏大,现纪念碑处是它的南半部分,历经千年岁月在建国后已成为学校和居民区,90年代经政府腾退,现改为街心花园和悯忠寺纪念碑。
但它的北半部分历经各代修缮维护依然存在,现为著名的法源寺,法源寺内依然有悯忠阁,以及唐代的各种石刻。
法源寺是北京市内(潭柘寺是市外)最古老的寺庙,也是中国佛学院所在地,每年春天丁香(也叫香雪海)盛开,是北京著名的三大花事(另两处为崇效寺牡丹和恭王府海棠)。
东城墙南侧的迎春门
从悯忠寺故址回头向东走100米左右,七井胡同就是当年迎春门的位置。迎春门是五代刘守光自称大燕皇帝时仿唐长安、洛阳宫苑的名称,当时洛阳外郭城的东中门称建春门,神都苑的东南门称望春门,迎春门与它们的位置相仿,都在东南角,因此山寨了类似的名字,就像现在开发商们山寨纳帕和优山美地名字一样。
辽末期,北宋和金签订了海上之盟,从南北夹击辽。当时辽涿州将军郭药师(四姓家奴,多次投降,分别为辽起义军、辽、宋、金四国将军)向北宋投降,亲自带50亲兵从迎春门混入辽南京城,随后打开迎春城门,北宋兵约千人冲进城内占领了其他6个城门,只留下丹凤门没有占领。这是北宋自建国后第一次进入北京,本可能是军事史上成功的特种战,留名千史,但可能是对契丹人过于仇恨,宋兵在没有完全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开始屠杀城内的契丹百姓,激起反抗,辽兵趁机反击,双方在悯忠寺激战三天,最后失败,仅郭药师带领几百人逃脱。
牛街礼拜寺
从悯忠寺故址一路向西就到了牛街,再向北几百米就到了牛街礼拜寺。牛街礼拜寺是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清真古寺,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始建于辽代统和十四年,即公元996年,由阿拉伯学者纳苏鲁丁创建,明朝成化十年(1474 年)奉敕赐名“礼拜寺”,经过历代不断翻修和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礼拜寺很有些自己的特点,常见寺庙是坐北朝南,但礼拜寺坐东朝西,礼拜寺门前有个近40米长的影壁墙,本是一体,但影壁墙与礼拜寺隔了条马路,又被隔开。以前我多次经过这里,从没想到影壁墙也是礼拜寺的一部分。
礼拜大殿,建立于辽代
“筛海坟”,宋末元初前来中国传教的波斯人艾哈迈德和布哈拉人阿里之墓
来到牛街不得不提到食物。穆斯林由于宗教和文化原因从事饮食业的人数较多,即使在中国这样的饮食大国,穆斯林做的菜也算好吃,各种小吃加上牛羊肉等种类繁多的名菜,推举为中国第九大菜系也不为过。牛街礼拜寺斜对面就是著名的聚宝源,依然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著名的洪记
南城墙东侧的开阳门
开阳门故址在牛街和白纸坊东街交界处,马路的西北角,隐藏在一片灌木丛中,需要拨开树叶才能看到。
开阳门的名称源于城内的开阳坊,开阳门与拱辰门相对,一北一南,是辽南京的南北主干道。故址的南侧现在还有开阳桥,也是因开阳门得名,是唯一延续性到现在的城门名字。
开阳门故址是白纸坊社区居民为美化社区而建设社区文化园时顺便建立的。
前面介绍到,辽南京的皇城在西南角,皇城的东门在现在南线阁与枣林前街交界处,现在已找不到任何城门的痕迹。
宣和门是辽军突袭宋兵的大门。当年辽药师带领宋兵从迎春门进入南京城占领了7个城门,辽军偷偷从唯一掌握的丹凤门(现二环白纸坊桥和护城河交汇处)进入皇城,在皇城聚集后,由四军大王-萧干带领从宣和门突然杀出,一路向东狂奔1500米,奇袭悯忠寺,最击溃了宋军。站在这里能看到当年契丹人持刀狂奔的场面吗?
宣和门向东200米的路北在辽代是延寿寺,延寿寺始建于东魏,改扩于隋唐,在辽代重建,是辽代的巨刹。宋徽宗被金人抓获经过北京时就关在延寿寺。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军攻破汴京,阴历三月二十七日,宋徽宗数千人被押解北上,历时2个月跋涉近700公里,于五月十八日到达北京,宋徽宗被关押在延寿寺,皇室子孙被关押安东门外的仙露寺。两个月后,七月初十,经山西押解北上的宋钦宗也到达北京,被关押在悯忠寺。宋徽宗在延寿寺被关押4个月,宋钦宗在悯忠寺被关押2个月后一起被押解北上,最终至五国城(黑龙江省依兰县)。囚禁期间,宋徽宗写下了许多哀怨、凄凉的诗句,如“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
皇城东门宣和门
从宣和门故址沿着南线阁向北,在南线阁与广安门内大街交汇处的东南角就是燕角楼故址。
为什么这里会有一个角楼呢?主要是辽南京皇城与外城墙共用西南两面城墙,因此皇城只剩下一个东北角,契丹人在此建了 一个角楼,史称燕角楼。燕角楼当年的样子已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从现在的角楼想象燕角楼之美。
一直认为,角楼是中国城墙最好看的部分,没有之一,比如紫禁城的角楼。
还有城墙上的的角楼,因为是两个箭楼折叠而成,因此比城门显得巍峨雄壮,这张是北京城西便门角楼:
东北角楼,远处为东直门:
记得七八岁时我第一次和爸爸来北京,乘坐的火车在凌晨四点缓缓经过北京站附近现唯一留存的角楼时,我惊奇的看着这个庞然大物,耳边响起播音员激昂的声音:“亲爱的旅客同志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我们这次列车的终点站,北京站就要到了……”,心激动的砰砰跳,觉得角楼就是北京……
从这里向东就是当年最繁华的澶州大街。当年这里北面为商人做生意的市,南面为老百姓居住的坊,非常繁华。
燕角楼
这个是1995年北京为纪念建城3040年在广安门北侧设立的纪念柱,于2002年重设。
纪念碑上记载,北京最早叫燕和蓟,蓟的名字来源于当年这里有个蓟丘,就是长满蓟草的山包,这个山包在白云观的路西侧(白云路7号院19号楼附近),历经几千年,这个山包早已经被铲平。
蓟草
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是辽代遗址中最显目的建筑,每次经过西二环都能看到它,二环的天宁寺桥也来源于这座寺。
天宁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年间(公元471),到了辽代天祚帝天庆九年至十年(公元1119—1120年),于寺内建八角十三层舍利砖塔,建塔历时十个月,其造型取《华严经》经义。
仔细端详,塔上的雕塑极为精美,肌肉饱满,线条流畅,面目栩栩如生,可以想见当年天宁寺的壮美。从留存的遗址看,辽代应是个文化艺术较发达的朝代,不是我们文学作品及史书上野蛮不开化的形象,这种印象估计是北宋及后世主流文化不断丑化的结果。
唐代时这里叫天王寺。
白云观
白云观初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9), 全真派长春真人丘处机曾在这里掌管全国道教,是中国北方道教中心。丘处机逝世后,其弟子尹志平在长春宫东侧建立道院,取名白云观,后世一直沿用比名字。
这个尹志平就是金庸小说里侮辱小龙女的坏蛋尹志平,当然这只是文学,真实的尹志平是道教师祖,德高望重,金庸这么写就不怕道教协会抗议?
到白云观时,天下大雨,就没有进去,打车匆匆回家,在雨中结束了一天的穿越寻访。
辽南京后记。辽南京于1122年12月被金人攻破,金人在归还北宋3年后又重新占领南京,改称燕京。28年后,金海陵王完颜亮动用120万人向东西南三个方向扩建燕京,于1153年4月21日正式迁都,史称金中都。62年后,公元1215年5月31日,金中都被蒙古军队攻破,城池完全被毁。
从此,从蓟到金中都这段延续两千年,以现宣武区为核心的北京城彻底结束,以元大都和明清为基础另一个全新北京从此开始了。辽南京在城建历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接唐幽州下接金中都,将北京从军事重镇逐渐变为政治首都,拉开了北京做为中国政治中心近千年的序幕。
契丹人也随着辽南京的陷落逐渐消亡,鼎盛时200余万的契丹人多数融合于汉族、女真、蒙古和其他民族,少部分人演变成现在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当年的北方霸主从历史上随风消散……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