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发布 / 君合人文 / 君合人文详情

《探中卫寺口 · 觅杨门女将》(下)

2016.07.23 林之风

杨门女将的传说虽为虚构,却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部分。尽管没有历史依据,也无法确定作者,但文学创作总归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四个要素。无论怎样虚构,故事总要有一个发生地点。笔者认为,就以抗击西夏为主题而言,杨门女将的故事自然应当是以宋、夏边境的某处为发生地。寺口子的地理、历史、交通、遗迹、气候、动植物等均在《杨门女将》中同时出现,最可能是《十二寡妇征西》故事地点的原型,也就是《杨门女将》故事地点的原型。理由如下:

 

blob.png


《杨门女将》将故事的时间背景设定为宋仁宗时期,即1010年到1063年之间。这正是党项势力在西北崛起,最终于1038年建立西夏政权的时期。北宋早期,在黄河以西设“河外六镇”,今天的沙坡头区即属六镇之首的昌化镇。到1001年左右,党项人占领了河外六镇,控制了今天中卫的大部分地区。1038年,西夏政权建立后,还在这里设置了应理县(又名应吉里寨)。也就是说,宋仁宗登基之初,中卫一带刚刚从北宋控制的昌化镇变成了宋、夏的边境。两个政权在寺口子发生武装冲突是完全正常的。

 

《杨门女将》将宋夏两军作战地点设定为“三关”。“三关”是中国古代传奇故事的重要元素,有许多种说法,山西、山东、河北、宁夏都有。前几个地方多传说杨家将抗辽故事,《杨门女将》里的三关总不可能座落在宋辽边境。事实上,宁夏本身就有不止一个三关。固原市泾源县的三关口一直存在,而且是哪三关还有多种说法。根据《民国固原县志》,既可能是六盘、瓦亭和萧关,也可能是制胜、六盘、瓦亭,并以萧关总摄这三关。直到今天,7513/7512次列车的仍有一站叫“三关口”。银川市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交界处也有明代修建的三关口长城。从杨家将故事的时间背景来看,当时银川一带已经为党项人的政治中心。宋夏之间的多次战争都未发生在银川附近。而固原和海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线的必经点,再联系到寺口子通向古丝绸之路的故道,可以想见,党项人对丝绸之路的觊觎,应当是首先打通寺口子,从而南下控制原州。而宋军以原州三关口为大本营,指挥对寺口子、柳州一带的阻击作战,是顺理成章的事。《杨门女将》故事发生于宁夏的“三关”,是有历史根据的。

 

blob.png


《杨门女将》中的敌我双方均明确宋军存在粮草供应问题。西夏军师魏古就说:“笔者有险可守,他们无粮可济”。杨宗保的旧将岳松报告说:“贼营扎在飞龙山前,山高万仞,十分险要。自从宗保大哥殉国之后,贼兵日夜攻打,城内粮草将绝,太君迟到几日,只恐边关难保”。佘太君也发现:“贼王文凭天险坚守不战,妄想我粮草断进退两难”。而历史上,北宋军队与西夏作战时,确常因后勤保障困难而失利。留有“元丰战迹”的大战场镇历史更能证实这一点。汪园村到1000年后仍需向北搬移20公里,至今仍属贫困村,北宋时就更不可能保障数万军队的供给。可以想见当年驻扎在寺口子一带的宋军无粮无水的窘境,只有问计于鬼神,以“米钵生金”的想象为精神寄托,唐代尉迟敬德监建的睡佛寺自然也就成了宋军口中的米钵寺。

 

《杨门女将》的唱词有很多与寺口子的地形相符。佘太君在描绘:“这一旁飞龙山山高万丈千里远,那一旁葫芦谷陡壁悬崖攀登难”之后,接着想道:“贼兵前营扎在飞龙山口,据险防守,一时难攻。后营接连葫芦谷”,“都道那葫芦谷峰绝路断,为什么宗保孙儿他夜探丛山?”而寺口子的地形特征用“峰绝路断”形容极为贴切,龙背梁也很符合“飞龙山”的称呼。东、西景区之间的汪园村遗址可以视作“飞龙山口”。从此地前往海原时,如果不穿过汪园故村,非攀岩外别无他法。所以杨宗保要“夜探丛山”,才会中箭身亡。

 

《杨门女将》中西夏军师魏古描述军营的位置时道:“想我大营有飞龙山天险,山高万仞,雀鸟难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据险以守,料然无妨!”龙背梁向汪园村一侧的悬崖险极而高,笔者都觉得是设置攀岩的理想场所,若打起仗来,仰攻确是完全不可能的。

 

佘太君的唱词则中有:“倘若是有栈道,闯谷口,奇兵暗下飞龙山,他后营失守全军乱,我里外夹攻,岂不是一举全歼?”穆桂英后来找到的采药老人则带领宋军:“抖一抖老精神我把路引,悬崖上有栈道直捣贼营”。而龙背梁峡谷内侧就有据说苏武前往圈羊石窟使用的古栈道遗痕。从西汉到北宋年间将近1000年,西夏军和宋军确实都很难发现苦寒之地还有一条长期荒废的小道。现代人也已从龙背梁西侧重新修建了一条道路,直通怀汉亭。即使是重新修建的这条道路,行进起来也并不容易,但至少不必攀岩即可从背面上到所谓的飞龙山顶。

 

《杨门女将》中穆桂英搜寻栈道,飞渡天险,在描述葫芦谷时唱道:“风吹惊沙扑人面,雾迷衰草不着边”。寺口子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春季大风扬尘。生活在宁夏的人们对此已习以为常。

 

穆桂英的唱词中有:“披荆斩棘东南走,石崩谷陷马不前”。寺口子峡谷向南伸展而去,无路可走,东景区则常见巨石卡在两崖之间,几乎处处形成“一线天”。东、西两个景区的地形均不适合骑兵行进。所以穆桂英接下来只能是“挥鞭纵马过断涧”,就如同今天笔者通过云汉天渡铁索桥一般冒险越过山涧,只不过戏剧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有点像《速度与激情7》)。总之是宋军骑兵经过重重艰险,到了龙背梁一侧谷底,在黑夜中向上望去,看不见有什么栈道,只见“山高万仞入云端”。

 

《杨门女将》中关于采药老人的身份,居然也和寺口子周边的环境相一致。大战场镇位于中宁县境内。中宁枸杞声名远播。在枸杞这一中药材的发源地和正宗原产地,出现采药人,当然比出现牧羊人更为合理。


blob.png

 

在更深的意义上,笔者也认为,杨门女将传说的地点元素是以寺口子为主,同时有其他的故事来源。比如大战场镇的元丰战迹,实际来源于1081年北宋军五路伐夏的战事,此时北宋已经是宋神宗在位。关于这段战事,史书曾有宋、夏两军在中宁古城子到大战场滩激战的记载。此外,在这场战事中,北宋泾原副都总管刘昌祚曾强渡葫芦河大破西夏军。又如米钵寺有关杨延景与西夏军战于柳州狮口的壁画,可能也源于1081年宋军攻破被西夏统治的海原西边的南牟会城一役。因柳州城为宋朝对位于海原的天都寨的称呼,西夏占领海原后,称其为“东牟会”,并设天都监军司。宋军攻占并烧毁南牟会,是打到离柳州城天都监军司最近的一场胜利综上,民间艺人可能选择自古就有苏武牧羊传说的寺口子,作为同样彰显爱国精神的杨门女将的故事所在地;将葫芦河和柳州城搬到寺口子和大战场附近,并把故事情节统一设定在杨家将所属的宋仁宗时期,结合寺口子原有的特点,创作了《十二寡妇征西》的传说。传说的作者,可能就是宁夏中卫本地人,生长在寺口子一带,甚至抑或就是那个采药老人。在一千年前昏暗的烛光下,他努力地构思着,书写着或者吟唱着,把他熟悉的寺口子化为杀声震天,血流成河的古战场。在他的笔下或是琴中,范仲淹、种谔、刘昌祚、折可适……这些名将一个个走进了寺口子,也许不仅是他们,还有寇准、王安石,甚至虽遭败绩,毕竟以身殉国的任福、徐禧也走了进来。这些人物都是震撼历史的英雄,他们为苏武的情操和勇气所激励,面对外敌,纵然峰绝路断,依然寸土必争。

 

渐渐地,他们的形象集中而更加明亮起来,被塑造成一个忠烈满门的家族。他们伏鞍涌血,刀斧不惧。父亲战死了,儿子们打下去;儿子们战死了,孙子打下去。男人们战死了,女人们拿起武器接着打下去。热血男儿的激昂,英雄陨命的悲怆,失去亲人的哀婉,以及孤寡一门仍不灰心的决绝,正是《杨门女将》所展现出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所在。

 

对寺口子的探访,既抱着对牧羊苏武的崇敬之情,又会感受到杨门女将的爱国情怀。非常希望以后到寺口子的人们,也能够因此而多一份感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君合是两大国际律师协作组织Lex MundiMultilaw中唯一的中国律师事务所成员,同时还与亚欧主要国家最优秀的一些律师事务所建立Best Friends协作伙伴关系。通过这些协作组织和伙伴,我们的优质服务得以延伸至几乎世界每一个角落。
北京绿化基金会与君合共同发起的“北京绿化基金会碳中和专项基金”,是中国律师行业参与发起设立的第一支碳中和专项基金。旨在充分利用公开募捐平台优势,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宣传碳中和理念,鼓励和动员社会单位和个人参与“增汇减排”、“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