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8 李智
受访者画像:
他是 “变形金刚”,在广泛的执业领域中随时调整,适应不同的客户和环境。
他是多才多艺的“千面”男神。
他是资本市场组的青年骨干,是年轻而力不轻的行业佼佼者。
2021年,作为牵头合伙人有四个项目获评《商法》2021年度杰出交易。
采访问题:
1. 您有过多段境内外学习、交流和外派的经历,选择去不同环境的契机是什么呢?
2005年,我从人大法学院毕业加入君合。入所时君合还没有分业务组,当时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和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的业务。入所一年后开始逐渐接触资本市场的业务,并加入境内外上市的项目组,工作的很大一部分都转为资本市场业务,也开始积累资本市场的相关经验。
当时A股资本市场蓬勃发展,国际投行纷纷进入中国设立合资公司,瑞信证券也是其中之一。2008年底,瑞信证券和方正证券合资设立了外资券商瑞信方正。瑞信方正法务部因新设立,人手短缺,法务总监联系了君合,希望君合外派一名了解资本市场业务的律师帮助他们渡过起步阶段。因为之前的工作经验,我被外派到瑞信方正。外派时间也从最初的三个月,延长到六个月,又再次延长到八个月。八个月后结束了外派生涯,回到君合工作。
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引发了全球的金融海啸,全球资本市场剧烈动荡,中国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整个2009年法律服务市场都处在半冷冻的状态,已有项目纷纷停工,未开始的项目纷纷推迟。2009年8月结束了外派回到君合后,考虑到已经有了若干年的工作经验,市场的情况也不是很好,应该是出国读书的好机会。因此申请了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LLM项目,2010年7月赴美读书。
在完成一年的LLM课程后,为了增加在国际所的工作经验和体验,我又申请作为君合的交换律师在Clifford Chance香港办公室的资本市场组工作。2011年的香港市场还处在2008年末开始的金融危机的余震中,整个资本市场的氛围仍然比较低落。6个月后,交流结束,我回到君合北京办公室。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个人的选择和成长都如同大河中的水珠,它顺应着时代的潮流,又在其中折射自己独有的光芒。我选择与时代“共舞”,在当下寻找最佳的自我。
2. 在多年的执业过程中,您承办了数百起案件,能否向我们分享一下其中1-2个典型的案例呢?
职业生涯处理过很多值得回味的的项目和案件。总的来说最让人难忘的还是那些对脑力和体力有巨大挑战的、有社会影响力的项目。举两个例子和大家分享:
一个是2016年中海地产收购中信集团名下的住宅房地产资产项目。君合在这个项目中代表中信集团。这个项目是两个境外上市央企之间的交易,中海地产以境外上市公司股份为对价,收购中信集团下属子公司中信房地产的住宅类资产,包括多个中国境内设立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和下属的项目,以及若干在境外设立的公司。因交易涉及跨境换股、房地产投资、国资监管、外资准入等多方面得复杂问题,且标的资产量巨大。同时因为交易双方都是上市公司,为避免股价波动,交易时间被极限压缩。项目组经历了连续48个小时完全不间断的谈判,终于在一个周一股市开市完成了交易协议的签署和公告,并在后续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项目的交割,实属不易。
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项目是小米上市。小米作为万众瞩目的明星公司,2018年初开始进行上市准备时是两条腿走路,香港上市和A股的CDR上市同时准备。因当时的CDR上市还在试点阶段,很多配套规则还不是很成熟,因此整个准备过程项目既作为小米的上市律师,又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中国证监会“立法顾问”,参与整个CDR上市审核标准制定的过程。因两地上市同时准备,还需要协调两地监管要求和披露要求,进一步增加的项目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与此同时项目的时间表也非常紧张,大体上需要在半年内完成上市,大大快于一般的上市项目,特别是A股上市项目。极限压缩的时间表和诸多无先例的新问题是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最终小米集团放弃了CDR上市并成功完成了香港上市。
3. 您的工作涉及金融、互联网、软件、能源、影视、医药、餐饮、房地产和制造等多个领域,在面对不同的行业的客户时,您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法律服务对律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律师需要面对来自不同行业的不同客户所产生形形色色不同的案件,必须要迅速了解客户和案件的背景,准确辨识客户的需求并高效地响应,给出真正能够解决客户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和进步。律师必须永远处于学习的状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化,中国的法律法规也在快速更新。律师不仅仅要了解法律法规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摸清新的法律法规如何落地,怎样适用。另外,市场上交易类型的不断丰富也使得资本市场律师面对的交易类型极大丰富。我们需要快速地了解资本市场参与者的新产品、新思路和新玩法,并从法律的角度进行理解和分析。这一点对于资本市场律师来说尤为重要,也非常有挑战。
第二,资本市场的法律服务很少仅限于某一个或两个行业内,需要根据不同客户和不同法律服务需求在各个行业内不断转换。每进入一个新的行业,都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这个行业基本的业务模式和以及客户在项目中的商业痛点,从商业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通过提供法律服务的方式合法合规地协助客户达到其商业目的。此外,不同行业的客户思考问题的方式甚至个性都会有差别,如何在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既满足了客户的服务需求甚至心理需求,又坚守住自身的法律底线,对每个律师的智商和情商都是不小的挑战。
4. 您有在境内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在您研究和执业的领域中,您认为两者最大的差别是什么?让您收获最大的地方是什么?
中国和美国属于不同的法系,法学院的课程安排和设置也不太一样。美国的法学院属于研究生教育,本科阶段没有法学专业,因此学生的年龄阶段整体比国内的法学本科生年长。相对来说美国法学院理论学习上更加关注案例,实践类的课程比重更大一些。但总体而言,无论中美,学校教育和法律服务实践之间都存在差别。作为资本市场领域的法律服务从业者,律师不仅仅要具备专业的法律素养,还需要从商业的角度审视多种多样的法律服务项目的商业实质,并灵活运用专业法律知识服务于客户多种多样的商业目的。个人觉得这种极具个性化的“法律+商业”的培训需要在大量的执业实践中才能活动。
从工作层面出发,我并没有觉得在高伟绅的工作和在君合在对工作本身的要求上有大的区别,总体来说两者对工作质量、反应速度、专业能力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当然,高伟绅作为Magic Circle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非常成熟的内部管理机制,其香港办公室内也是浓浓的英国所的氛围,比如安排律师和合伙人同坐在一间办公室内,方便律师观察合伙人如何应对客户、如何接打工作电话、如何分析讨论问题,也比如当时在不同的法律服务业务领域分工的高度专业化,对我来说还是挺新鲜的,值得我们学习。
5. 律师的工作是紧张和忙碌的,您是怎样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呢?
从技术层面来说是尽量提高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有时间才能做平衡。律师职业需要打持久战,平衡的工作和生活关系对健康长远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
从精神层面来说,我觉得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够完全被工作淹没,不能成为工作机器,要对周围、对社会、对世界保持好奇心,主动了解未知的领域,无论这些未知的领域是否和工作相关。
6. 很多人评价您是一位从内到外都秉持“高要求”的律师,这种“高要求”在您自己看来,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我倒并没有觉得自己特别“高要求”。多年的从业确实可能会带来一些“职业病”,比如对法律文件来说除了内容详实准确外,还要在形式上易读易懂,格式美观;也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也尽可能不随便发表容易被证伪的观点等等。我认为这些一方面是作为法律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也是长期在这个行业中养成的习惯。在工作上可能会有帮助,但在生活中并没有高下之分。
7. 您曾经参与过北京大学的执教工作,在近距离接触学生之后,您有没有什么感想?能否给青年法律人几点建议呢?
借着司法部发起的跨境法律人的培养项目,有幸作为外部专家在北京大学法学院给研究生的同学们上课,讲境内外资本市场相关的法律业务。现在的学生从小就成长在互联网时代,资讯发达,见多识广。但现在的整体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我也能够感受到这种压力和竞争直接传导到了在校同学们身上。大家对好成绩、学分绩更加看重,也非常重视校外实习经验,感觉比我的大学时代更加积极、奋斗、务实。每一代人的成长环境和客观条件不太一样,仅就我自己的学习和执业感受来说,如果希望长期从事法律服务行业,我想长期保持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旺盛的好奇心应该是最重要的。另外,有强健的身体也非常重要,加强体育锻炼受益终身。
PS:李律师的“多才多艺”不仅展现在专业方面,还表现在各种文艺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