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8 金洁
转眼,离开这段柬埔寨之行已经一年有余。再回过头来对这段文字修修补补,颇有园艺师的感觉,手指在键盘上下飞落,就像剪刀飞舞,一点点修葺着那片逐渐褪色的时光。虽然当年集体照里的人们已经不完全在君合这个共同名义里,但似乎也不妨碍,我们和一杯温度刚好的咖啡,一起穿越回那时那刻的那场旅行。
忙碌的工作之余,还没来得及好好期待,我们已经落在了暹粒机场。扑面而来的闷热潮湿的空气,让刚从上海的冬天里赶来的我们汗腺贲张、呼吸迟滞。财大气粗地换了大把巨额的当地货币瑞尔后,我们入住了富丽堂皇的吴哥世纪酒店。
大吴哥窟
第二天一早,每个人都以清凉艳丽的夏装出现,分坐上大巴车,头也不回地开在密林间的土路上,一路追寻大吴哥窟的影迹。“吴哥”源于梵语,意为“都市”,是9-15世纪东南亚高棉王国的都城。吴哥王朝先后有25位国王统治着中南半岛南端的大片土地,而吴哥窟就是对吴哥古迹群的统称。1431年暹罗军队入侵后,吴哥王朝被迫迁都金边,此后吴哥窟就逐渐淹没在丛林莽野之中。
我们的首站是建立于12世纪的巴戎庙。巴戎庙现存四十九座尖塔,每一座塔身都有四个佛面,寓意着慈、悲、喜、舍四种无量之心。这里的寺庙没有中国古刹的翘檐飞廊,也没有日本神社的精致素雅,只有石灰岩质朴的黑色和灰色。也没有太多章法,一块块石头就这样敦厚地垒着,数十座小宝塔围绕中央塔尖,地导阿文说,就像四十九座浮屠虔诚地守卫着佛心。石头的台阶和门柱,高低有致,形成了交错出现的明亮和黑暗。站在门廊外,看到更远处像多米诺牌一样排列的四五个门廊,有人不经意走进,门廊就如同画框般捕捉着我们的穿梭和路过。在众石之间,还隐匿着一座著名的石像,被称之为“高棉的微笑”,被风化侵蚀的石头底纹斑斑驳驳,让人猜不透佛像嘴角上扬的奥秘,一不小心,就自动关上耳朵,进行一场长久的猜测。阿文很费心地一一帮我们找到角度,使得从侧面看,我们正好与佛像鼻翼相对。这样可以得到神明庇佑的噢,阿文说。
塔普伦寺
略去几处小景点不表,此行的下一个亮点无疑是塔普伦寺。塔普伦寺始建于12世纪末,是贾亚瓦曼第七位国王为纪念他母亲而建造。但它更为人所知的,是作为安吉丽娜朱莉主演的《古墓丽影》的拍摄现场。和巴戎庙的兀自伫立不同,在塔普伦寺周边围绕着中许多高大的热带树木,藤蔓枝节,根须和枝叶延伸交错在石阶和门廊里,建筑和古木已经成为了共生共荣的一体。高大的黄金树(也不记得为何这么称呼了)的树根形成了多个三角形平面,表面的金色纤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棵在电影里的参天古木和当年一样,树根纠缠错节,如绽放的蜘蛛网,不断延伸攀向高处,四面伸展的枝桠又在高空形成一大片绿岛,景象之奇妙,让人无法不痴痴地站着,抬头愣愣地看。
塔普伦寺院落的设计清幽别致,阳光洒在曲曲折折的门廊里,看似已经没有了路,一个转角又进入了另一个门洞或长廊。在黑暗的甬道里借着手电的光穿行,在约微的可见度内摸索着前进,能感受到声音传到冰冷的石壁形成了一种黑暗的回响,再多走几步,居然又到了一个青苔在夕阳下旺盛着的出口。我就这样漫无目的、来来回回地在门廊和院落间穿行,像和自己玩了一场捉迷藏。
自然与光
一天的行程里,我们随着小巴车走走停停,去往不同的神庙。烈日的炙烤叫嚣着热带的气势,我们只好四处寻觅着冰沙、冰棍、冰镇水果和冰汽水,来闪躲威猛的骄阳。暹粒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五月至十月为雨季,十一月至次年四月为旱季,一年中最热的是三四月份,可以达到四十多度,连当地人也要早出晚归躲之不及。但是,所幸十一月份气候多变,下午忽而飘来一片乌云,直射的阳光瞬间匿迹,清风摇曳,铺卷来不能更舒爽的凉意。紧接着又是一场热情的大雨,蒸腾着泥土的气味,可雨意未尽,毫无保留的大太阳又着急地登台续唱。我们玩笑着邀请阿文来上海过冬天,可他笑着说这恐怕不行,当地人耐热不耐冷,十七八度的天气就会受不了。他们的体质,已经为这里的风土量身打造。看来一年中四季的轮回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对于这里来说,夏天就是四季。
而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去往蟠蛇水池的那段栈桥,让我们分外地惊喜。蟠蛇水池被信奉为神的精神所在,那里的圣水可以洗去人们身上的一切病痛。但是,当我们走在栈桥上面对那片天光水色的时候,尽头的水池似乎已经不重要了,那剔透的天光,直直地洒在晶莹的水色上,就像演奏着一场神谕,成全了徜徉在山水之间的那种忘我,透着玻利维亚天空之境的华美,无比真实又无比梦幻。大家就这样静静地,像约好了一样,三三两两地在栈桥上站着,或是低头驻看清透的水色,或是远望着红色的余晖发呆。一直习惯于争分夺秒的律师们,走路生风做事麻利并不是本意,我们似乎更愿意在这自然和天光的陪伴里,让时间慢到停下来。
小吴哥窟
可是,竟然还有小吴哥窟这样的惊喜。欧洲的教堂,无论东欧还是西欧,多矗立或躲避在老城之中,藏在老市场和石板路的尽头,庄严但略显严肃。而不同的是,小吴哥窟的黑色莲花穹顶,大大方方地伫立在一片水域的对面,以栈桥相连接,四周是高大的棕榈树以及绿色的草地,显得蓬勃而轻巧。我们沿着与主塔垂直的主干道一级级走近主庙,感受夕阳在斑驳石头上的留影,以及石头在阳光阴影里的斑驳。一层层往里走的主庙前,有一座极陡的天梯。我们相跟着四脚并用地往上爬到主庙的最高层——“天堂”。我们在回转的石窟里穿梭,追寻夕阳的光线投射在石窟上的角度。
记得当时我正在高台上俯视在夕阳中壮美的石阶,看到草坪对面高大的石柱之间,一个身穿白衣的孩子从不知哪里走来,像小天使一样清脱脱地出现了。我站在斜对面很远很高的台阶上,情不自禁地,对她挥了挥手。她愣了一下,然后举起小手,也欢快地向着我挥舞起来。虽然距离很远,但是我毫不怀疑,她脸上绽放了一朵大大的笑容。记得当年只身闲逛在布达佩斯的老市场里时,在上行的电梯里,与楼下一个戴着兔子头罩、穿着红色风衣的两三岁小女孩仰头张望的目光相遇,有了类似神奇的互相挥手致意。感动之余,终于理解,大概天真无邪才是最原始的礼仪。
文化冷暖
在小吴哥窟高低错落的门廊里穿行的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比较着柬埔寨和尼泊尔。
从宗教看,尼泊尔是千佛之国,所信奉的神祗的数量比全国人口还多,那里的神庙的色彩和形态更为多元,在城市的广场和十字路口都可以看到香火笼罩下的神龛和佛像。但柬埔寨的宗教氛围稍弱一些,吴哥窟的寺庙里面并不香火鼎盛,而更富有历史的烙印;从价值观看,尼泊尔因为守望着鱼尾峰和珠峰,更有种出世的清净,虽然一贫如洗,但是富足。若头顶篮筐的他们在山林里遇见你,多半会微笑着对你颔首,双手合十,问候一声“Namaste”。而在柬埔寨,似乎因为气候炎热的关系,更有种入世的干劲,同样身无长物,但生活热火朝天,从稚嫩的孩子开始就不放弃所有兜售的机会,追着我们的脚步喊着姐姐,说“不买不漂亮”。虽然语气中的焦虑和急切,让人有种对他们早熟的心疼。
然而,这里的状况又与经济危机中的雅典不同。在雅典街头,人们耍杂技、卖小吃和兜售小玩意过活,透露出一种不稳定和低迷的信息,似乎夕阳下矗立了几千年的代表着哲学起源的卫城也未能带来慰藉。相比之下,高棉民族更多了一种纯朴,脸上是一种简单的热切,而非戾气和凶光。这里四处可见兜售连衣裙、冰激凌、水彩画和竹雕的摊贩,虽然执着,但可视为一种温柔的热闹,一种安全的纠缠,而且价格也是那么美丽。
高棉的微笑
经过一路走一路观察,我们更加了解这个出镜率极低的国家。柬埔寨少有天灾,但是多有人祸。战争让这个民族失去了太多,沉重的历史代价,让现在的复兴显得步履蹒跚。其中显著的问题之一,就是在内战中埋下的约一千万颗地雷,目前只排除了一半,截止今天还不断有人为突然的地雷爆炸所伤。但是因为地雷多在热带雨林中,所以排雷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只能一寸寸进行地毯式检索,即使能检索到,如何顺利拆除又是很大的问题。
从生活水准看,据阿文介绍,现在柬埔寨工厂里的工人工资大概只有六七十美金。这里虽然推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艰难的生存环境让安静的课堂成为了奢侈品。孩子们一天只上半天课,另外半天来赚取生计。尽管如此,我深深记得,在塔普伦寺的石墙下,遇见的柬埔寨男孩Traivan,在卖他自己的水彩画,目光澄澈。他学画五年,笔下有着大胆瑰丽的颜色和高远的意境。我也遇见了在暹粒的免税店里兼职的国际志愿者Owen,海南人,在国内是英文老师,辞了职来到这里的山村学校支教。他笑着说孩子们每天都很开心地来上课,因为有人愿意教他们。我在从Traivan手里买下的那幅衣着橙色袈裟的僧侣图里,看到了这片贫瘠土地的高贵;而从Owen不经意的笑容里,感受到了这份高贵足以持久的力量。
后 记
旅行作为人与人相遇的一种方式,让我们有更多难得的角度来亲近彼此。这次君合律师的集体出行,是个极好的化学反应场。我们看到了作为父母、妻子、丈夫一面的合伙人,以及作为摄影师、段子手、背包客的律师,还有无数的严谨、认真背后海量的幽默、开朗和俏皮。我们白天结伴去做马杀鸡,晚上在red piano酒吧占领阵地;我们在暹粒的老市场里举着芒果冰沙走走逛逛,然后在blue pumpkin的甜品店里偶遇,又开心地一人要了一只三色冰激凌。说不完的文化和风景背后,雪藏了太多玩笑和故事,这大概又要引出一个下篇来。姑且撂笔,未完待续。